明朝那些事儿010 - 王更新.mp3
能正常播放的歌曲才可以下载
[00:00.50] 这里分析一下战争中的这种奇特现象,百万军中如何取上将首级,[00:10.50] 如果经过仔细研究就会发现,这是个技术活。[00:16.50] 大家应该玩过三国志过关游戏,[00:19.50] 要想打倒后面的大将夏侯敦、曹操等人,[00:23.50] 你必须先打一大批诸如小兵,赵熊、胖胖等等,[00:30.50] 本人技术不行,每次见不到大将,就已经死在无名之辈手中。[00:38.50] 实际战争也差不多,要想越过万军杀大将,谈何容易![00:48.50] 我们以三国大将关羽为例,[00:51.50] 他斩杀颜良(此为史实)的过程就很值得研究,[00:59.50] 首先,颜良站在阵前,并不知道关羽要来杀他,[01:05.50] 其次关羽依靠快速的交通工具(马),"大喝一声,冲将下来",[01:14.50] 颜良还不知怎么回事,就没了脑袋。[01:17.50] 可见这种杀法有几个特征,[01:21.50] 用简单语言表达就是找个空子、趁你不备、给你一刀,[01:27.50] 很有些捅黑刀的意思。[01:31.50] 综合来说,要实现这一目标,[01:34.50] 首先,要具备突然性,你不能对对方军队喊话:[01:42.50] 我要来杀你们上将,准备好。这样是不行的。就要专打没准备的。[01:51.50] 其次,你要看得准,不能往人堆里冲,要学习羽毛球选手,[01:59.50] 专朝人缝里打,也就是所谓的结合部。[02:05.50] 比如今天的黄金周旅游点,千万不能往人堆里冲锋,[02:12.50] 那样的话,你不被打死,也会被挤死。[02:17.50] 最后,你要速度够快,有先进的交通工具(快马、快船),[02:25.50] 此外还要使用一定的配音(如大喝)迷惑对方,[02:33.50] 让对方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,再来一刀,头就没了。[02:41.50] 张定边就是具备这些条件的人,他深知兵法,[02:46.50] 能掌握时间和机会,所以可以给朱元璋猛烈地打击。[02:52.50] 而丁普郎却只是匹夫而已。他左冲右杀,[02:57.50] 不但无法接近陈友谅,自己还被团团围住。[03:02.50] 性命不保,却也相当悲壮,明史记载,他身受重伤,[03:11.50] 头已经掉了,人还拿兵器稳稳站立,[03:16.50] 陈友谅的士兵以为天神下凡。[03:22.50] 但我看到的其他史料上记载,他是在被包围后,[03:26.50] 不愿做俘虏,自杀的,按说自杀不会如此生猛,[03:32.50] 连自己的头都能砍掉。也算存一疑点吧。[03:38.50] 无论如何,丁普郎是个够义气的人,他没有和兄弟同死,[03:45.50] 却也求仁得仁,死得其所了。[03:49.50] 丁普郎的攻击给了朱元璋军支持下去的勇气,[03:53.50] 让他们等到了下午那个决定胜负的时刻。[04:01.50] 在不断的败退中,朱元璋意识到,这样下去就会全军覆没,[04:07.50] 此时,他的部将郭兴向他建议:现在敌情严重,[04:14.50] 并非士兵们不卖力,实在是没有办法,敌人的船只太大,[04:21.50] 我们无法打败他们,只能用火攻![04:29.50] 朱元璋深以为然,他立即布置,命令七条船装载火药,[04:35.50] 并把稻草人穿上盔甲,摆出动作,组织敢死队操纵船只,并派人接应。[04:46.50] 一切布置好了,却无法实行。[04:51.50] 因为朱元璋遇到了和周瑜一样的问题——[04:57.50] 没风![05:00.50] 朱元璋再有本事,也拿老天爷没办法,他看着郭兴,[05:07.50] 那意思是你还有什么主意,这次郭兴也没办法了,[05:13.50] 他对朱元璋说:那就等吧。[05:19.50] 这风是说来就来的么,朱元璋只能组织他的部队拼死抵抗。[05:27.50] 就这样苦苦支撑,到了下午三点,奇迹发生了,[05:32.50] 东北风起![05:35.50] 朱元璋随即命令,火船出发![05:39.50] 这七条船在点火后靠近陈友谅战舰,火借风势,[05:45.50] 风助火威!陈友谅的战船由于铁索连江,[05:50.50] 无法脱离,顿时陷入一片火海。[05:54.50] 朱元璋趁机命令军队发动总攻,一时间,杀声震天。[06:03.50] 此时的陈友谅正在中军休息,还在做着歼灭朱元璋的美梦,[06:10.50] 突然士兵慌乱的跑进来,大喊道:大事不好![06:17.50] 陈友谅心知不妙,不等士兵说完,立刻出舱察看,[06:23.50] 他最先看到的是战船上士兵的眼睛——[06:27.50] 恐怖的红色![06:31.50] 耀眼的火光将每个士兵的眼睛映成了红色。[06:36.50] 无力回天了![06:39.50] 此时,已是黄昏时刻,天上残阳如血,地上血流成河,[06:49.50] 被杀死的士兵们的血水染红了湖水,壮阔的鄱阳湖变成了血湖。[06:59.50] 晴日浮光跃金,舟发鸟翔,雨时云水茫茫,风急浪高,[07:11.50] 这是平日鄱阳湖的美丽景色,而此时的鄱阳湖却是喊声杀声一片,[07:18.50] 火光映天,血水横流。[07:23.50] 陈友谅的数十条战船全部被焚毁,船只火光冲天,[07:30.50] 不时传出被烧死和杀死士兵的惨叫声。陈友谅明白,他已经完了。[07:40.50] 烈火初张照云海,赤壁楼船一扫空![07:47.50] 陈友谅是真的一败涂地了,他收拾了自己的军队,[07:53.50] 原先的舰队如今只剩下一半,被迫退守鄱阳湖西岸的渚溪。[08:05.50] 陈友谅在西岸与朱元璋大战三十余天,[08:09.50] 他的士兵却是不断的减少,[08:12.50] 将领们也不再为他效忠。[08:16.50] 八月二十六日,他终于做出了决定:逃跑![08:22.50] 他选择的突破口是湖口,[08:25.50] 他拚死作战,损失惨重,才勉强打开湖口通道。[08:32.50] 朱元璋被陈友谅敲打多年,对他早已深恶痛绝,[08:39.50] 必置之于死地,率领十余万大军追来,[08:46.50] 陈友谅闻讯,亲自出来站在船头指挥作战,也就在此时,[08:52.50] 一支冷箭射来,穿透了他的头颅。[08:57.50] 一切就此结束了![09:02.50] 至此,历时三十六天的鄱阳湖之战,[09:06.50] 以朱元璋的全面胜利,陈友谅的全面失败而告终。[09:11.50] 这一战奠定了朱元璋问鼎天下的基础。[09:15.50] 鄱阳湖之战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而载入史册。[09:24.50] 对于朱元璋的胜利,生活在周围的老百姓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解释,[09:31.50] 由于决战的地点在康山,老百姓认为陈友谅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点选得不好,[09:41.50] "猪(朱)见糠(康),喜洋洋。"所以陈友谅才失败。[09:48.50] 如果陈友谅泉下有知,只怕会气活过来。[09:57.50] 我们回头来看陈友谅的一生,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:[10:03.50] 毫无疑问,陈友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,[10:08.50] 但在那个乱世里,他的行为法则却是当时通用的选择。[10:14.50] 如果要生存下去,这似乎又是必然的选择,[10:19.50] 他的错误在于将这种法则发展到了极致。[10:24.50] 直到走火入魔的地步,迷信暴力,[10:27.50] 不讲基本的信义,使他丧失了人心。[10:33.50] 但他又是一个真正的枭雄,他坏事作尽,[10:38.50] 却又敢作敢当(后来的朱元璋也没有能够做到),[10:41.50] 具有极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,反抗元朝统治,[10:45.50] 能够自始至终,从来没有向元朝妥协,坚持到了最后。[10:52.50] 从这个角度看,他也是条好汉。[10:57.50] 可惜,在这个乱世里,[10:59.50] 他只是个枭雄,真正的英雄是朱元璋。[11:09.50]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再是那个贫农乞丐,[11:13.50] 他已经成为了地主,他是怎样变成地主的,[11:20.50] 这其中牵涉到一个封建社会的历史规律问题,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。[11:29.50] 希望在轻松之中将明朝的事情和一些制度规律讲述给大家,[11:35.50] 所以这些有一定深度的问题,我们也要探讨,[11:40.50] 这样才能对明朝有一个理性和规律性的认识。这样的讨论之后还有很多。[11:51.50] 在封建社会中,农民起义成功后,[11:55.50] 那些以平分土地为目标的农民领袖都变成了大地主。[11:59.50] 几千年来,历史无非是姓刘的地主赶走姓项的地主,[12:06.50] 姓李的地主取代姓杨的地主,从无例外。这似乎是个魔咒。[12:13.50] 要解释这个问题,完全可以写一篇论文,[12:18.50] 文章的名字应当是《论农民起义后土地生产关系的变更与土地契约从属的再分割》,[12:29.50] 当然了,这样的文章大家有无兴趣看,[12:32.50] 那是要打个问号的,所以我们会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。[12:39.50] 比如一个农民领袖张三,起义后召集了三万人,[12:44.50] 占据了一块地盘,他有一件事情是必须要做的,就是吃饭。[12:52.50] 因为农民起义军也是军队,也是人,是人就要吃饭,[12:59.50] 怎么养活三万人呢,这个时候张三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应该是去抢地主家的粮食,[13:08.50] 但问题在于,地主家也不是银行的提款机,[13:13.50] 想取多少就有多少,把地主抢光了,吃什么呢?[13:19.50] 地主(这两字要读重音)家也没余粮啊![13:23.50] 这个时候,张三手中有的只是土地,[13:27.50] 他就必须召集农民,[13:30.50] 将地分给他们,然后向他们收租,于是农民领袖张三就变成了地主张三。[13:40.50] 而封建社会的中国,不存在其他的选择,[13:44.50] 不是做农民,就是做地主,商人固然可以成为另一个选择,[13:52.50] 但当时商人没有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。[13:56.50] 他们不可能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,[13:58.50] 封建社会的农民也不可能要求实施资本主义。[14:05.50] 每一种主张的背后,[14:06.50] 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。[14:10.50] 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,[14:15.50] 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。[14:20.50] 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。[14:25.50] 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说过,[14:29.50] 农民两千年的起义只是为了一块土地![14:34.50] 不是农民就是地主!别无选择![14:40.50] 在解决了陈友谅的问题后,[14:43.50] 朱地主向比他更有钱的张地主发动了进攻。[14:50.50] 至正二十四年(1364)正月,朱元璋即吴王位,[14:56.50] 他终于完成了从农民向王侯的转变过程(之前他一直没有封王),[15:05.50] 历史上为了将他与张士诚的吴区分开来,称这个政权为西吴,张士诚为东吴。[15:17.50] 然而有的史料上记载着朱元璋自立为吴王的字样,[15:22.50] 大家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,这句话里自立二字很值得推敲。[15:28.50] 因为韩林儿此时还是名义上的皇帝,要成为吴王要经过他的批准,[15:37.50] 批准后就是合法的,如果朱元璋是自立,明显就是一种犯上的行为,[15:44.50] 并没有得到韩林儿的诏书。韩林儿是否心怀不满,[15:50.50] 不肯下诏书任命朱元璋呢,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。[16:00.50] 至正二十五年,朱元璋在经过周密准备后,发兵进攻东吴。[16:08.50] 八月出兵,不到半年,便工区了江苏一带的大片地区,[16:14.50] 如徐州、盐城、泰州等,甚至还包括张士诚原先的根据地高邮。[16:22.50] 眼看朱元璋就要踢开他前进路上最后一块拦路石,[16:27.50] 与元朝政府决战,此时,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让他惊呆了。[16:39.50] 正在他征战江苏的时候,密探告诉他,[16:43.50] 他的亲侄子,战功卓著的朱文正已经勾结了张士诚,准备出兵讨伐他。[16:52.50] 朱元璋之前也曾被人背叛过,[16:57.50] 然而,朱文正的叛变,却让他真正陷入了痛苦中,[17:02.50] 连自己最信任的亲侄子,得力大将都要背叛自己,到底是为了什么![17:11.50] 其实原因很简单,只是为了官位。[17:17.50] 在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,他论功行赏,[17:21.50] 由于朱文正是他的侄子,立功最大。[17:24.50] 所以他先问朱文正有什么要求,要封什么官。[17:30.50] 朱文正颇有些大将风度,对朱元璋说,[17:35.50] 咱俩是亲戚啊,你先封别人吧,我对这些没什么兴趣。[17:41.50] 朱元璋听了大喜过望,觉得自己的这个侄子真是个人才,[17:47.50] 识大体,顾大局。于是就把好的位置封给了别人,仍旧让朱文正来守江西。[17:57.50] 他哪里知道,朱文正是跟他客气客气的,[18:03.50] 就如同拍卖行里的叫价,他是等着朱元璋提高价钱,[18:09.50] 挽留他一下,说出如你一定不能推辞这类的话,[18:13.50] 没有想到朱元璋居然不抬价,直接敲了榔头。[18:17.50] 成交![18:19.50] 朱文正的不满终于爆发了,守洪都是我功劳最大,[18:24.50] 论功行赏却没有我,他怎么想也想不通,整日借酒浇愁,[18:31.50] 还公然出外强抢民女,卖官赚钱。[18:35.50] 但这仍然不能让他达到心理平衡,[18:39.50] 每当他看到那些手下在应天这些富庶的地方耀武扬威,[18:45.50] 而自己只能守着江西,都会从心底里对朱元璋表示不满。[18:51.50] 当这种不满到达顶点,他就必然走向极端。[18:58.50] 就在他紧锣密鼓的准备时,朱元璋知道了这个消息。[19:06.50] 他丢下了手中的工作,亲自来到洪都。[19:10.50] 他要清理门户。[19:14.50] 朱文正和朱元璋的见面很有戏剧性,看到朱元璋时,朱文正就懵了。[19:22.50] 朱元璋却一点也不懵,他充分表现了自己质朴的本性,[19:28.50] 没有讲诸如今天天气很好啊,你好象长胖了之类的寒暄话,[19:34.50] 一点也不玩虚的,直接用鞭子去抽朱文正,一边打还一边说:小子,你想干什么![19:45.50] 朱元璋本来想处死朱文正,但由于马皇后的劝阻,[19:50.50] 他没有这样做,而是将他关了起来。客观的讲,朱元璋对朱文正还是不错的,[19:58.50] 他在之后的洪武三年(1370)封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为王,并就藩桂林。[20:09.50] 无论怎么说,错误在朱文正的一边。[20:14.50] 这个战功卓著,颇具天才的将领就这么结束了他的光辉一生,[20:21.50] 最后在囚禁中死去。他的悲剧源自于他的性格,[20:29.50] 他性格乖张,心胸狭窄,品行不佳,即使不坏在这件事上,[20:35.50] 总有一天,也会因为其他事情惹祸。从这个角度看,他的悲剧是注定的。[20:44.50] 性格决定命运啊![20:48.50] 这件事情却给朱元璋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,[20:52.50] 他从此不敢相信任何人,[20:55.50] 连自己最放心,最得力的侄子都背叛自己,还有何人可以相信?[21:03.50] 解决这件事情后,朱元璋接着对付他的老对头,张士诚。[21:10.50] 至正二十五年的战争已经把张士诚赶出了长江以北,[21:14.50] 东吴军缩在江杭一带,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和杭州。[21:19.50] 张士诚似乎还不明白自己的处境,他还想占据所谓的江南半壁,当他的富地主。[21:29.50] 可是朱地主用行动告诉了他,天下只能有一个最大的地主,而这个人绝对不会是你张士诚。[21:40.50] 至正二十六年(1366),朱元璋率领他的全部精英,以徐达常遇春为主帅讨伐张士诚。
展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