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歌曲搜索

脚步 - 李立宏.mp3

脚步 - 李立宏.mp3
[01:30.19]不管是否情愿 [01:31.2...
[01:30.19]不管是否情愿
[01:31.26]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
[01:34.94]人们整装
[01:37.89]启程 跋涉 落脚
[01:43.59]停在哪里
[01:45.60]哪里就会燃起灶火
[01:55.24]从个体生命的迁徙
[02:00.92]到食材的交流运输
[02:05.75]从烹调方法的演变
[02:07.87]到人生命运的流转
[02:11.98]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
[02:13.96]从来不曾停歇
[02:28.46]西藏林芝
[02:30.39]印度洋吹来暖湿的季风
[02:32.57]植物正在疯长
[02:36.76]又到了白马占堆最忙碌的季节
[02:43.06]“这么小!”
[02:45.15]在山林里挖天麻的白马占堆说
[02:45.45]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
[02:49.19]但是一个月后
[02:51.00]它们将消失得无影无踪
[02:55.80]“又断了。”
[02:56.48]白马占堆说
[02:57.46]从峡谷到雪山
[03:05.86]7000米的海拔高差
[03:07.16]让林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
[03:10.45]最丰富的地区
[03:20.04]弟弟高中毕业
[03:21.53]白马得迅速挣够他读大学的费用
[03:26.55]在此之前
[03:27.56]他为弟弟准备了一件特殊礼物
[03:36.66]西藏80%的森林集中在这里
[03:40.37]白马占堆努力搜寻几天前发现的蜂巢
[04:04.11]现在 他得想办法到达树顶
[04:10.44]在当地人眼中
[04:11.60]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
[04:15.22]值得为它冒险
[04:22.22]听起来难以置信
[04:23.99]但是这种风俗已经延续数百年
[04:34.67]白马选了一根藤条
[04:36.63]使自己与大树相连
[04:39.20]从现在起
[04:40.04]这跟藤条关系性命
[04:50.82]看起来进展不错
[04:52.40]1个小时过后
[04:53.99]白马爬了很高
[05:04.29]但还有更长的距离要爬
[05:22.37]父亲放心不下
[05:23.40]匆匆赶来
[05:35.70]白马占堆已经不敢用双手砍树
[05:38.91]速度明显慢了下来
[05:46.46]“千万别害怕
[05:47.02]眼睛往上面看
[05:47.73]抓结实别慌。”
[05:51.63]父亲在树下朝白马喊道
[06:07.11]3个小时过后
[06:10.67]白马接近树冠
[06:25.84]现在 他准备摆脱藤条
[06:45.81]40米高
[06:47.23]并且没有任何保护
[06:50.68]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
[06:58.21]野蜂并不怕人
[06:59.82]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
[07:03.29]迫使蜜蜂放弃抵抗
[07:08.75]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
[07:10.70]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
[07:30.33]“真是又好吃又营养
[07:31.79]好久没吃到了。”
[07:35.40]父亲笑着说
[07:37.13]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
[07:39.67]甜食非常难得
[07:41.91]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
[07:51.56]甜是人最简单、最初始的美食体验
[07:59.63]蜂蜜80%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
[08:04.16]作为早期人类唯一的甜食
[08:06.31]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
[08:08.49]补充体力
[08:10.11]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
[08:14.51]和人工提炼的蔗糖不同
[08:16.61]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
[08:18.92]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
[08:23.34]在中国的厨房
[08:24.69]无论烹饪菜肴还是制作甜点
[08:27.87]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无法替代的
[08:32.49]当然
[08:34.47]白马家最喜欢的是酥油蜂蜜
[08:43.12]获得蜂蜜
[08:43.88]对藏族小伙子而言
[08:45.80]要攀爬10层楼的高度
[08:49.13]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
[08:50.56]则要经过上万公里的艰苦跋涉
[08:57.90]油菜刚刚开花
[08:59.31]谭光树已经准备启程
[09:01.60]“走嘛”老谭对司机催促道
[09:05.18]老谭是职业养蜂人
[09:06.97]20多年来
[09:08.46]依靠这份工作
[09:09.84]他养育了一双儿女
[09:16.42]每年清明
[09:17.65]老谭都要和妻子吴俊英踏上追逐花期的旅程
[09:26.42]一昼夜
[09:27.49]蜂箱已在500公里外的秦岭
[09:31.36]花的味道决定蜂蜜的味道
[09:37.89]地区不同 味道也完全不同
[09:41.48]这正是蜂蜜作为美食的神奇之处
[09:53.42]秦岭出产中国最顶级的槐花蜜
[09:56.76]但是老谭心里毫不轻松
[09:59.51]毕竟 养蜂是靠天吃饭的行当
[10:08.15]4月中旬 天气突变
[10:11.16]大风伴随降雨
[10:12.54]花期提早结束
[10:19.26]没有人知道糟糕的天气会持续多久
[10:34.50]“老黄历是不能翻的
[10:36.02]你去年走去对
[10:36.78]今年你走去不一定就对
[10:39.10]究竟那个地方是如何
[10:40.14]根本不知道
[10:41.54]所以前面的路是黑的”老谭说
[10:44.88]20多年前
[10:46.06]老谭向未婚妻许诺
[10:48.74]要带她从事一项甜蜜的事业
[10:51.67]“我跟老谭订婚的时候
[10:56.02]他跟我说这个养蜂出去旅游了
[10:58.97]又好耍又浪漫
[11:00.78]结果我跟他结了婚
[11:02.31]风餐露宿的 辛苦得很”妻子说
[11:15.62]交通不便的年代
[11:16.79]人们远行时会携带能长期保存的食物
[11:21.67]它们被统称为路菜
[11:25.36]路菜不止用来果腹
[11:27.05]更是主人习惯的家乡味道
[11:33.48]看似寂寞的路途
[11:34.66]因为四川女人的存在
[11:36.58]变得生趣盎然
[11:40.52]“慢慢地来!”
[11:45.96]“我晓得慢慢地来”
[11:47.50]“她的急性子我的三炮火(坏脾气)”
[11:51.52]妻子甚至会用简单的工具制作出豆花儿
[11:55.79]这是川渝一带最简单、最开胃的美食
[12:01.87]“四川的耙耳朵(惧内)
[12:02.97]还是有一定的好处
[12:04.71]女同志行嘛 不仅是半边天
[12:07.48]可能是大半边天”
[12:08.96]“离了我你就不能吃饭喽
[12:10.77]掌握不到做饭
[12:11.82]谭光树你想吃我给你做
[12:13.45]还没做出来你就假模假样表扬我”
[12:16.49]“的确是四川女人能干”
[12:24.07]通过加热
[12:25.32]卤水使蛋白质分子连接成网状结构
[12:31.08]豆花实际上就是
[12:32.69]大豆蛋白质重新组合的凝胶
[12:39.88]挤出水分
[12:41.19]力度的变化将决定豆花的口感
[12:45.85]简陋的帐篷里 一幕奇观开始呈现
[12:54.04]现在是佐料时间
[12:57.35]提神的香菜 清凉的薄荷
[13:02.58]酥脆的油炸花生
[13:07.50]还有酸辣清冽的泡菜
[13:12.52]所有的一切
[13:13.68]足以令人忘记远行的疲惫
[13:26.80]“老谭你来看这豆花
[13:28.40]跟家里是一模一样的
[13:30.36]汤都是清清亮亮的”
[13:34.02]“大功告成。”
[13:35.76]“今天的豆花很漂亮。”
[13:37.55]“烫起吃(趁热吃)很舒服
[13:50.18]巴适(舒服)!”
[13:50.96]“你平时冒我的火的时候
[13:52.47]像今天吃豆花一样温柔就对了”
[13:54.39]“贤妻良母。”
[13:55.89]“贤妻良母。”
[13:59.96]“四川基本上都是女人当家。”
[14:02.01]“老谭就是耙耳朵(惧内)。”
[14:11.43]丰盛的一餐
[14:12.73]标志着另一段旅程的开启
[14:18.26]全部家当 重量超过10吨
[14:21.53]天黑前两小时必须全部装车
[14:27.21]因为工作
[14:27.84]每个养蜂人每年外出长达11个月
[14:32.78]父母的奔波给两个读书的孩子
[14:35.48]提供了安稳的生活
[14:43.27]“养蜂的乐趣就是这一点 自由
[14:45.80]不受人约束嘛
[14:47.64]我们就是享受这一点自由”妻子说
[14:51.54]20多年风雨劳顿
[14:55.14]之所以不觉得孤单
[15:00.73]除了坚忍的丈夫、勤劳的妻子
[15:04.75]相濡以沫的还有一路陪伴的家乡味道
[15:20.54]养蜂人老谭和妻子携带蜜蜂一路迁徙
[15:25.38]而另一种候鸟式的人群却轻装上路
[15:29.46]只带着他们的双手
[15:35.41]秦岭北麓 麦子熟透
[15:39.40]机械收割的普及不妨碍竞争者的存在
[15:46.62]麦客 中国古老的职业割麦人
[15:50.70]他们踩着麦子成熟的节奏
[15:52.41]用双手挑战机械
[15:58.15]小麦 曾经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作物
[16:12.14]拥有世界上最广泛的种植面积
[16:18.22]从最日常的馒头、锅盔、面条
[16:22.22]到肉夹馍、羊肉泡
[16:25.62]再到花样百出的各色小吃
[16:29.39]共同奠定了陕西这个面食王国
[16:33.17]难以撼动的基石
[16:38.29]然而 要一尝最为原始古朴的面食
[16:44.04]只有等到麦收的季节
[16:47.82]小麦富含淀粉和蛋白质
[16:50.09]而刚刚收获的新麦甜度最高
[16:56.81]“不能哄你下苦人(出力的人)
[16:59.24]不能亏你。”
[17:00.35]“能行能行。”
[17:02.12]“下了苦(辛苦)了把这钱拿上。”
[17:04.28]“可见了钱了,挣了钱了。”
[17:05.93]“下了苦了,应该的。”
[17:07.55]陕西人习惯把面加工成3厘米宽的形状
[17:15.76]正是这样的宽度
[17:17.15]加上合适的火候
[17:19.09]才能彰显新麦筋道的牙感和清香的味道
[17:27.74]老婆婆比谁都清楚做面的奥妙
[17:30.52]风箱大柴 一灶旺火最让面条出彩
[17:42.09]木耳、胡萝卜、嫩豆腐做成的浇头
[17:49.42]陕西人称作臊子
[17:53.33]浓墨重彩的油泼辣子是面条
[17:58.12]永远不变的忠实搭档
[18:02.67]“咱都是庄稼人,出门人,不客气”
[18:05.60]“好好”
[18:06.18]“家常便饭”
[18:07.04]“行行,好”
[18:09.42]老汉请麦客吃裤带面 招呼大伙说
[18:10.72]善待麦客是祖辈的传统
[18:12.22]大量碳水化合物
[18:14.07]可以维持重体力劳动后身体所必需的苷糖
[18:22.20]如今手工割麦毫无优势
[18:25.04]狭窄的山坡地块是最后的阵地
[18:28.57]一天劳动10小时
[18:30.17]每人割1亩多地
[18:31.58]最多收入200元
[18:36.93]“现在最高的收割机才是100块钱
[18:39.58]你要200,哪有那个价钱?”农户问道
[18:41.03]“那收割机是机器
[18:41.96]那油一加噔噔噔噔跑了
[18:44.04]那人才一把一把割的”麦客回答
[18:46.58]“关键你说这价钱已经太离谱了
[18:50.02]市场根本没有这个价钱知道不”农户说
[18:57.93]“挣上两个钱
[18:58.95]回去给孩子买个啥
[19:01.69]回去还还账
[19:03.59]挣下些钱 买些东西
[19:05.84]吃一吃 喝一喝 花一花
[19:07.90]咱们就开心了”麦客说
[19:19.02]这次出来十几天
[19:20.44]收入还不到1000元
[19:29.21]在效率面前
[19:35.35]麦客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
[19:39.62]马万全一行
[19:40.98]也许就是中国最后的职业割麦人
[19:47.72]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
[19:51.78]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
[20:04.94]眼前的食物
[20:05.90]可能来自遥远的大海和高山
[20:12.38]很久以前
[20:12.80]人的生存习惯已经从狩猎改为采集
[20:16.88]但只有一个例外
[20:21.90]海洋 人类最后的狩猎场
[20:27.01]有科学家预言
[20:28.01]50年内 海里的鱼会被全部吃光
[20:29.66]而浙江渔民杨世橹认为
[20:36.88]靠海吃海的日子
[20:38.40]只能再维持10年
[20:45.29]3个月的休渔期过后
[20:46.76]东海迎来开渔的第一天
[20:50.87]这种小船被称作夫妻船
[20:53.02]它是渔民的双脚
[20:56.31]4小时行驶60海里
[20:58.65]夫妻俩撒下第一网
[21:12.26]三门湾位于浙东沿海
[21:14.99]鱼类资源曾经极度丰富
[21:17.86]临近农历十五 大潮将至
[21:26.21]妻子身体较弱 开始晕船
[21:35.29]但凡出海 除了打鱼
[21:37.60]烧火做饭等杂务都由丈夫包办
[21:41.78]这是两人20多年的默契
[21:48.58]白蟹油炸 水烧开放入挂面
[21:51.70]一顿简单的晚餐后
[21:53.99]将是6小时的繁重工作
[22:06.22]这是休渔后的第一网
[22:07.40]至关重要
[22:11.56]“这海洋的钞票难挣
[22:22.53]没有牛劲马力难吃海洋衣食”妻子说。
[22:28.35]起锚 收网
[22:30.65]渔网已经在水下蛰伏20个小时
[22:35.00]拉出水面 景象令人失望
[22:45.06]终于发现一条鲳鱼
[22:49.47]却挣脱了渔网
[22:54.47]6小时过后 鱼颗粒无收
[22:59.65]幸亏有其他海获
[23:02.65]大海又一次展现了它的慷慨
[23:08.07]“我一家三口都靠这条船
[23:11.10]没有这片海
[23:12.69]没有我们讨海人的生活”杨世橹说
[23:18.10]50公斤海获
[23:19.96]是他们一昼夜颠簸的回报
[23:23.92]10个小时内
[23:25.40]这些海蟹将出现在大城市的餐厅
[23:33.41]食材的获得
[23:34.84]需要超常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
[23:39.33]这样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大山
[23:46.05]搜寻的时间超过半天
[23:48.28]饶长清还是一无所获
[23:52.31]为了一种特殊的菌子
[23:53.90]老汉已经守候了8个多月
[23:57.22]现在终于到了季节
[24:02.51]脚下是青峰断裂带深处
[24:05.98]湿气在海拔2400米的高处凝聚
[24:09.06]催生出一种珍贵的食材
[24:17.43]小花菇 枯树上寄居的真菌
[24:21.89]香菇中的王者
[24:26.61]如今 香菇已经实现人工培植
[24:30.00]品相极佳
[24:32.17]但老汉清楚
[24:33.54]那些种植香菇不是最顶级的美味
[24:41.15]“野生的 别看它长得颜色要差一些
[24:44.30]外观要差一些 实际上它营养高
[24:46.91]味道好 香!”饶长清说
[24:51.04]低温环境中 香菇生长极慢
[24:53.05]但肉质肥厚
[24:58.11]剧烈的昼夜温差导致伞盖龟裂开花
[25:03.00]小花菇的问世
[25:04.19]缘自于天地之间的种种机缘巧合
[25:12.05]鲜花菇含有90%的水分
[25:14.92]干燥过程暗藏玄机
[25:21.21]炭火烤房里
[25:22.14]是人工栽培的香菇
[25:24.70]事实上
[25:27.11]新鲜香菇远不及干香菇的味道
[25:31.66]奥妙就在于
[25:32.81]香菇在脱水过程中会
[25:35.91]自动转化出大量鸟苷酸盐
[25:38.23]有强烈的鲜味
[25:40.77]因此 只有干燥之后
[25:44.70]这种菌子才真正称得上香菇
[25:50.14]至于野生花菇的干燥
[25:51.94]老汉更喜欢最天然的方法
[26:01.82]借助阳光和风
[26:03.84]肥美的野生花菇慢慢散失水分
[26:08.34]鲜美的味道一点点凝聚
[26:14.11]和栽培菇相比
[26:15.49]野生花菇品相不整齐
[26:17.98]也很难卖出价钱
[26:21.36]这些稀有的美味
[26:22.44]饶长清打算留给家人
[26:30.11]无论靠山还是靠水
[26:31.97]劳动者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
[26:40.71]望潮
[26:41.74]被赋予诗意的小章鱼
[26:44.07]学名短蛸
[26:45.83]潮涨时外出
[26:47.56]潮落后躲藏
[26:51.71]杨世橹正是捕捉望潮的高手
[26:59.72]“我一到家里我爸妈就很忙碌的
[27:01.50]然后去海边抓跳跳鱼、望潮什么的
[27:05.98]然后抓回家里
[27:07.12]我们3个人就一起做饭了
[27:08.84]这种感觉真的很幸福的”女儿莉莉说
[27:13.07]望潮表层的胶原蛋白和调料相遇
[27:16.37]形成浓油赤酱的自来芡
[27:20.87]望潮肉质脆韧弹牙
[27:22.67]是东海渔民最拿得出手的看家菜
[27:32.11]然而 女儿最喜欢的美食
[27:34.44]仍然躲在海滩上
[27:39.63]弹涂鱼又名跳跳鱼
[27:42.64]是能够在陆地上生活的鱼类
[27:48.82]不要妄想抓住它们
[27:50.63]除非舍得用5年时间
[27:52.49]练就一门绝技
[27:56.94]使用5米长的钓竿
[27:58.62]6米长的鱼线
[28:00.94]捕捉10米开外仅5厘米长的猎物
[28:05.58]其难度和精准度的要求
[28:07.15]不亚于20米外投篮
[28:12.99]“十几岁 我喜欢吃跳跳鱼、望潮
[28:15.11]那时候我爸爸还不会弄这些
[28:16.65]然后就去学了 学了好多年”女儿莉莉说
[28:25.36]从发力到捕获 仅需八分之一秒
[28:32.94]高速摄影机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整个过程
[28:37.07]“爸爸 你太厉害了”女儿莉莉在一边赞叹道
[29:02.68]“当爸爸的很能干的”杨世橹回应道。
[29:22.87]几尾跳跳鱼 便能成就一锅靓汤
[29:27.02]肉质细嫩 汁液浓郁
[29:35.14]用稻草反复熏烤
[29:37.17]渗出鱼油 晾晒风干
[29:40.54]便是最好的增味品
[29:43.61]跟其他海鲜和菜肴搭配
[29:45.73]提鲜的同时
[29:47.44]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的本味
[29:54.99]独居的老人也要犒劳一下自己
[30:05.14]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
[30:07.37]外表看上去往往就越是平常无奇
[30:13.49]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那种幸福
[30:17.17]从来也是如此
[30:33.35]东山到上海的鲍鱼
[30:35.41]珠海到成都的石斑
[30:40.91]广西到北京的蔬菜
[30:43.17]昆明到新疆的菌类
[30:46.65]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
[30:49.98]大大加快了食材迁徙的速度
[30:55.64]路途之上 行色匆匆的已经不只是人
[31:00.54]食物也在传播流转
[31:04.25]聚散之间 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
[31:11.88]这口大锅 当地人称作鏊子
[31:15.03]直径两米
[31:16.04]加工的是山东人的标志性主食
[31:19.29]煎饼
[31:26.78]不过 要领略制作煎饼的原始工艺
[31:30.30]必须回到最接近自然的地方
[31:38.01]盛夏 雨水充沛
[31:41.11]沂蒙山进入最湿润的季节
[31:48.04]爷爷垒好了土灶 搭上鏊子
[31:55.09]这是烙制山东煎饼的工具
[32:05.32]“你好好划拉划拉
[32:06.29]好好地弄弄 弄得滑溜点”
[32:10.79]“妇女享福的 男人作难的
[32:13.22]重活累活都得男人干”
[32:16.24]“我腿不方便
[32:17.25]方便的时候我用你
[32:18.15]自己我就办了”
[32:20.24]“给她出一辈子力没赚到好”
[32:26.60]制做煎饼的主料是用白薯干碾成的粉
[32:31.55]当然也可以用大豆、小麦、高粱、玉米
[32:35.82]等五谷杂粮来碾粉
[32:45.94]椿树沟 地处蒙山深处
[32:50.14]古老的风俗被顽强地留存
[32:56.38]今天是奶奶的生日
[32:58.75]小慧一家已经忙碌了好几天
[33:05.00]鏊子烧热 面糊均匀摊开
[33:09.58]杂粮面糊快速成形
[33:12.25]蒸气弥散
[33:18.83]空气里浸润着朴素的甜香
[33:21.86]那是谷物特有的气息。
[33:26.75]火力至关重要
[33:28.48]太旺容易焦糊
[33:30.30]太小 煎饼潮湿黏牙
[33:34.35]有60多年经验的奶奶手艺最棒
[33:36.97]火候全靠她一手拿捏
[33:45.86]刚出锅的煎饼又脆又香
[33:49.61]彻底放凉 就慢慢回软变韧
[34:08.95]今天 从大鱼大肉到家常小菜
[34:14.10]煎饼几乎能够包裹任何食物
[34:17.47]丰俭由人 多寡随意
[34:19.91]但对地道的山东人来说
[34:27.76]最适合被卷在一张煎饼里的似乎还是大葱
[34:39.84]山东人最看重煎饼的质地
[34:41.54]和口感煎饼入口回甘
[34:46.24]但对人的咬合力是一个挑战
[35:00.72]饼卷的演化一路精彩
[35:04.35]向南1700公里
[35:06.34]广东潮州的春卷
[35:08.25]坠碾提拉 速度飞快
[35:11.63]绿豆畔、葱头白、虾干鱼露
[35:18.70]油炸后表皮焦酥,内瓤软糯
[35:25.75]再向西1600公里
[35:27.78]丝娃娃是贵阳女孩儿的最爱
[35:31.79]烫面烙熟 个头小
[35:33.96]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
[35:42.10]从形态到内容 从神到形
[35:46.46]饼卷的变化千姿百态
[35:49.61]这看似食物们的自助旅行
[35:57.45]追根溯源
[35:59.68]其演变终究离不开人的流动和迁徙
[36:23.70]云贵高原的一条溪流里
[36:25.66]上至年过七旬的老人
[36:28.54]下到不满十岁的孩童
[36:32.57]翻开溪流底部的每一块石头
[36:35.33]不厌其烦
[36:38.29]为的是寻求一种神奇的美味
[36:50.46]贵州省东南部最偏僻的村庄
[36:54.09]苗族女孩李建英等待着一个幸福时刻
[37:06.30]“高兴啊!”李建英的妈妈这样说道
[37:09.68]这是半年来父母第一次回家
[37:14.93]现在
[37:16.52]流水线旁的打工妹重新变回苗族母亲
[37:27.75]正值稻花盛开
[37:29.99]来不及休息
[37:31.32]余高里准备给全家制作腌鱼
[37:37.46]吃腌鱼首先要做甜米
[37:41.58]糯米淘洗干净 上灶蒸
[37:45.87]等糯米熟透 加酒曲发酵
[37:57.51]鲤鱼吃饱了稻花
[37:58.84]正是最肥最甜的时候
[38:07.67]与其说是捕获食材
[38:08.84]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户外的亲子游戏
[38:17.32]稻花鱼剖净内脏
[38:19.16]在灶上摆放整齐
[38:27.78]用微弱的炭火熏烤一夜
[38:35.58]现在需要借助空气和风的力量
[38:39.04]风干与发酵
[38:40.80]将共同制造出特殊的风味
[38:46.69]糯米布满菌丝
[38:48.29]霉菌产生了各种酶
[38:50.09]使淀粉水解成糖
[38:52.37]最终得到爽口的酸甜
[38:59.80]甜米混合盐和辣椒一同塞进鱼腹中
[39:10.76]稻花鱼可以直接吃
[39:12.91]也适合蒸或油炸
[39:16.55]不管用哪种做法
[39:17.72]都掩盖不住腌鱼和糯米造就的迷人酸甜
[39:28.41]然而 最具吸引力的食材还藏在水底
[39:35.29]每年8月
[39:36.56]桥港村不分老幼 全体出动
[39:40.71]大家都在寻找同一样东西
[39:45.49]爬岩鱼
[39:47.07]制作雷山鱼酱最关键的原料
[39:49.77]出人意料的美味
[39:58.46]鱼酱一年只能做一次
[40:00.70]必须用最新鲜的辣椒
[40:03.80]二金条最好
[40:05.93]生姜新鲜肥嫩
[40:10.78]主要用来去腥
[40:13.94]木姜子又名山胡椒
[40:19.52]西南地区特有的作料
[40:22.27]带有浓郁而神秘的香气
[40:29.04]大量的食盐 保鲜提味
[40:34.84]食材混合搅拌
[40:39.77]装进坛子密封
[40:45.56]美味慢慢酝酿
[41:00.63]余高里夫妇在广东一家制衣厂工作
[41:04.31]此次回乡
[41:05.33]是因为自家的8亩玉米到了收获的季节
[41:10.52]他们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
[41:13.29]加上房屋修缮等杂事
[41:15.22]夫妻二人可以与家人团聚半个月的时间
[41:34.70]半个月也是制作鱼酱的周期
[41:39.75]乳酸菌和酵母菌促进香气的生成
[41:44.06]挥发性有机酸滋生出鱼酱独特的酸味
[41:48.88]苗家最骄傲的调味品就是这样炼成的
[42:00.05]一勺鱼酱 足以让最平常的食材
[42:02.90]陡然变得酸楚动人
[42:13.38]这是一年中最美味的团聚
[42:15.73]也注定是一顿百感交集的晚餐
[42:22.98]“爸爸妈妈他们回来我很开心
[42:25.28]但是我知道他们又要走
[42:29.37]我没有办法让他们留下来”李建英说完
[42:37.07]眼泪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
[42:37.80]中国农村
[42:39.03]6100万孩子的成长没有父母陪伴
[42:43.25]这个数字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
[42:46.52]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
[42:49.53]李建英和哥哥给父母准备了一小坛鱼酱
[42:54.43]清晨5点 分别的时刻到了
[43:03.31]“你在家不要想我们
[43:05.32]要多吃饭 记住啊 再见”
[43:08.55]临行前 余高里这样对女儿叮嘱道
[43:16.31]一坛家乡味
[44:08.71]将被带往1000公里外的广东中山
[44:13.89]也许有一天
[44:17.58]它会以新的形式在他乡重现
[44:19.48]千百年来
[44:20.96]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
[44:25.12]不断流变
[44:31.57]无论脚步走多远
[44:33.28]在人的脑海中
[44:37.40]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
[44:38.76]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
[44:41.23]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
[44:44.00]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
[44:58.03]离开40年后
[44:59.79]华侨程世坤回到家乡
[45:03.94]隆重的祭拜
[45:05.18]完成了他对家族的回归
[45:11.87]在这里
[45:12.94]宴请乡邻被称作摆桌
[45:16.00]任何重大事项只有通过摆桌
[45:18.22]才能顺理成章地宣告确立
[45:24.65]一顿归乡宴
[45:26.23]穷尽乡间名厨的全部手艺
[45:30.21]中断几十年的相识和旧情重新接通
[45:35.01]瞬间让一切回到从前
[45:42.46]过去几十年
[45:43.73]程世坤在美国农场做工
[45:47.74]这次老人决定回乡定居
[45:49.70]召唤他的不仅仅是亲情
[45:53.51]更有熟悉的味道
[45:57.34]在泉州 在福建 台湾
[46:00.78]甚至东南亚的华人中
[46:03.54]这种味道被称作古早味
[46:08.33]“小的时候经常吃到
[46:09.99]去美国以后我没有吃到过”程世坤说。
[46:19.03]少年熬成白发
[46:20.84]故乡变了模样
[46:23.04]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
[46:30.99]大厦村海边的沙土地有一种著名的特产
[46:35.63]它们貌不惊人 但几乎全部出口海外
[46:41.22]沙土萝卜 含水量接近90%
[46:45.65]入口润嫩幼滑 毫无纤维感。
[46:55.83]猪肉八分肥两分瘦 带皮最好
[46:59.60]切寸段
[47:00.68]与香菇 海蛎 虾干同煮
[47:06.75]肉的丰腴 萝卜的清甜 米粒的饱满
[47:11.74]这就是最让泉州人欲罢不能的萝卜饭
[47:17.81]一种简朴而丰饶的主食
[47:24.72]半生闯荡
[47:26.36]带来家业丰厚 儿孙满堂
[47:30.86]行走一生的脚步
[47:33.20]起点 终点
[47:35.46]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
[47:40.13]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
[47:42.64]朴素但有力量
[47:52.81]甘肃山丹牧场
[47:54.29]老谭夫妇准备向下一站进发
[47:59.93]又是一次千里跋涉
[48:02.31]宁夏固原
[48:06.58]回乡的麦客们开始收割自家的麦子
[48:13.01]东海
[48:17.64]夫妻船承载着对收获的盼望
[48:19.98]再次起锚
[48:25.76]这是剧变的中国
[48:27.96]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
[48:34.89]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
[48:38.04]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
[48:42.81]总有一种味道
[48:44.49]以其独有的方式
[48:46.30]每天三次
[48:48.48]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
[48:50.50]认清明天的去向
[48:54.78]不忘昨日的来处
[49:02.31]
展开